在重庆涪陵区白涛街道高峰寺村村委会办公室,一场特殊的直播正在进行。没有喧嚣促销,没有购物链接,重庆工商大学学子用镜头聚焦当地红薯粉,讲述传统美食背后的故事与价值。这场由数学与统计学院“数小析”乡村振兴促进团开展的直播,成为暑期 “三下乡” 实践中的亮眼风景,为非遗农产品推广注入新活力。
7月3日至5日,“数小析” 团队深入高峰寺村,以 “数智赋能乡村振兴,续写白涛发展新程”为主题开展实践,核心任务是为当地红薯粉产业破局。
实践团抵村后,第一时间与村委会成员及农户座谈。“我们的红薯粉用百年手艺制作,结合现代技术后产量提升,但名气和销路一直打不出去。”村民的话语中,既有对传统工艺的自豪,也有对产业发展的焦虑。团队详细了解了红薯粉的生产规模、工艺特点及销售瓶颈。
随后,实践团分组深入农户家中和种植基地调研:记录基地海拔、土壤、水源等数据,了解红薯清洗、粉碎到淀粉过滤、沉淀再到粉条晾晒的全流程。分析后确定,“纯天然、非遗手艺、可规模生产”是核心竞争力。

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农户家中了解情况

图为实践团成员实地考察红薯种植情况
7月4日上午10时,布置一新的村委会办公室成为直播场地。直播中,队员们轮番展示粉条:“每一根都凝聚着老祖宗的智慧,制作过程无添加剂。” 他们结合专业知识与市场数据,讲解红薯粉的营养价值、适宜人群及食用方法,并现场做点燃测试 —— 粉条燃烧平稳、灰烬呈灰白色,直观展现其纯天然特质。

图为实践团成员直播间推广红薯粉
这场2小时的直播吸引了1200余人次观看,收获3.4万余次点赞。网友留言 “看起来很正宗”“为大学生点赞”。虽未开通购物链接,但激增的关注度让村民看到希望。“好多人打听购买渠道,这就是最好的宣传。”村委会负责人说。“通过直播提升产品知名度,为后续销售铺路。”实践团负责人邢老师表示,团队将专业所学与乡村振兴结合,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宣传方向,既是推广红薯粉,也是对“数字+农业”模式的探索,旨在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贡献青春智慧。

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村委会合影
此次活动展现了当代大学生服务乡村的责任担当,凸显了青春力量在传统文化传承与乡村产业发展中的独特价值。相信在各方努力下,高峰寺村的红薯粉将走出村落,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。